您的位置: 首页 >青年动态>团青要闻>详细内容

昌航校园里的“斜杠青年”

来源: 发布时间:2019-03-19 00:11:20 浏览次数: 【字体:

“斜杠青年”来源于英文Slash,出自《纽约时报》专栏作家麦瑞克·阿尔伯撰写的书籍《双重职业》,指的是那些拥有多重职业或身份、有多种能力和才华,需要用斜杠将各种身份分开的年轻人。在南昌航空大学的大学校园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给自己的生活加上了“斜杠”,他们在专业之外,发展更多的专长。近日,南昌航空大学校团委副书记陈薇娜和材料化学专业学生郑夏受邀参加了江西日报的记者采访,就“斜杠青年”的话题展开了生动诠释。   

主持人:在你们看来,什么样的人能称得上“斜杠青年”?   

陈薇娜:“斜杠青年”,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的代名词。在高校校园里,“斜杠青年”并不算少数。有的工科生,当过学校电视台和晚会的主持人,还弹得一手好钢琴;学经管的学生,擅长3D打印和无人机,不仅能主持国家级创新训练项目,还将20余项省部级荣誉收入囊中;还有学统计的学生,是微信公号的固定写手,还兼任了少儿篮球培训机构的教练。斜杠之间的内容看似毫无关系,却在他们身上完美地融合。   

郑夏:我学的是材料化学专业,专业学习成绩一直保持年级第一。大一开始我就在实验室做科研,小有收获。参加“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拿了江西省自然科学类二等奖,参加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又获得国赛三等奖等奖项,而且取得了两项国家专利。辩论赛是我在大学里一直关注的,参加了很多比赛,也获得过辩论赛冠军;我喜欢运动,在学院拿过羽毛球单打的奖项;对英语我一直保持很大的兴趣,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曾取得不错的成绩。今年,我又被保送到中国科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在我看来,多一种“斜杠”就让自己以后的人生多一种可能,受益无穷。   

主持人:“斜杠青年”流行的背后,有哪些时代背景?  

陈薇娜:“斜杠”后面连接的不仅仅是年轻人的多重身份,也凸显时代的宽容与进步。当今社会呈现出学科交叉、知识融合、技术集成的重大特征,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人才”,一部分充满活力朝气、敢于挑战的青年主动淬炼自己,掌握多项技能,在很多领域大显身手。优秀的“斜杠青年”越多,社会就越具有活力和创造力,就能书写更多更好的中国奇迹。    

郑夏: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的思想更开放,更渴望创新、渴望自由,更加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我们希望把一年活成365天,而不是将一天重复365次。在这个不断改革体制和强调创新的时代,拥有更多的“斜杠”,更能适应新环境,这是这个时代投射在青年身上的表现。同时,学校也提供了很多平台,让我们有机会按自己的想法发展“斜杠”。     

主持人:要成为“斜杠青年”,你们觉得哪些素质最重要?怎样才能让自己的“斜杠”多起来?

陈薇娜:“斜杠青年”往往具有强烈的进取心和高度的自律,为了奋斗目标不懈努力。大家看到了“斜杠青年”们令人艳羡的成绩,却忽视了他们在技能上的钻研和积累。单个维度的成长,是一条线;两个维度的成长,是一个面;而三个维度的成长,则是一个立体。“斜杠青年”的特点,就在于他们能够在多个维度上发展自己,不断精进。   

郑夏: 最重要的素质是自主能力。你得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为了这个目标要做什么、怎么做,然后合理规划自己的时间,并付诸行动。就拿我做科研来说吧,首先你要知道自己探究的方向,在这个领域你还可以做什么探索,为了达成实验目标你要具备什么能力,你要学习哪项技能等等。没有人会推着你一步步变好,就算有,这个人也只能是你自己,要自己做规划,自己推着自己努力。      

主持人:有人担心年轻人给自己加“斜杠”,一心多用耽误主业,还有人认为“斜杠”与“术业专攻”相矛盾,你们怎么看?  

陈薇娜: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成为拥有完整知识结构、具备解决大量实际问题的综合型人才当然是最优选择,但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将一个做得好的领域作为主业,同时兼顾其他,主次分明,合理调配,也是不错的方案。年轻人要防止沉醉于“斜杠”下面的一连串虚名光环,防止成为缺少过硬的职业技能却又好高骛远、缺乏系统的职业规划却又左摇右晃的“半吊子”,不但耗费宝贵的青春时光,也为自己未来的人生埋下隐患。  

郑夏:要想“斜杠”,必须在专业过硬的基础之上发展,先专而后广。对于我而言,“一专”必须是自己最能坚持的,也是以后最有可能从事的领域。我是材料化学专业的学生,那我就必须在兴趣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夯实基础,抓住机会培养自己的科研能力。在学有余力的时候,从琐碎的时间里挤出时间坚持学习技能,在这个过程中,要分清主次、合理规划、学会取舍、提高做事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