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航空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筑梦”实践队赴兴国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南昌航空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筑梦”实践队于2024年7月3日至9日赴赣州市兴国县开展为期七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切身感悟中国精神。
“守”艺非遗,助力传承
实践队通过调研当地民俗,捕捉到江背镇赣南客家非遗刺绣艺术正濒临失传的信息,便立即前往江背镇赣南客家刺绣传习所参观实习。在与非遗传承人王铭庭和朱小华夫妇二人的交谈下,实践队员了解到赣南客家刺绣文化的百年璀璨历史和如今逐渐阑珊的困境。随后,实践队员来到绣棚内学习赣南客家刺绣的绣制过程,观摩了朱老师巧夺天工的刺绣手艺和作品,更深觉这项技艺亟需青年共同守护与传承。
为了进一步传承赣南客家刺绣技艺,实践队员在先后学习了“平针绣、金聪绣、贴布绣”三种刺绣技法。学习交流后,实践队通过剪辑视频、撰写网络推文等方式对赣南客家刺绣文化进行一系列宣传推广,汲取更多的力量参与到赣南客家刺绣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中来,力求让赣南客家刺绣这门古老艺术焕发新的生机。
追忆先辈,赓续血脉
实践队一行走进兴国县将军园,重新走过那条波澜壮阔的建国之路。驻足一个个历史节点,聆听英烈们勇往直前的战斗号角,实践队员们领略了56位开国将军的传奇故事和英勇事迹,感悟到他们坚贞不渝的革命信念和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纵然光阴匆匆流逝,但历史悠悠前行,这群革命先辈们为国为民、坚韧不拔、矢志不移的革命精神品格,历经千锤百炼而愈发璀璨夺目,在历史和人民心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时光如梭编织着青春的梦想,岁月似河淘洗着生命的沉淀,实践队的每一步都仿佛在与历史对话,传递着对过往岁月的崇高敬意和对未来理想的执着追求。站在毛主席纪念碑下,实践队重温入团誓词,铮铮誓言、拳拳初心印证着青年的担当和使命,更彰显了青年不忘初心、奋楫前行的坚定信念。
童心筑梦,航空报国
实践队来到兴国县程水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关爱乡村留守儿童志愿服务活动,传递关爱儿童健康成长的真情和温暖,续写发展国家航空事业的使命和担当。上午,实践队开展了防溺水安全宣讲活动,生动地向孩子们科普了防溺水安全知识和应对突发溺水紧急情况的正确措施。同时,实践队聚焦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问题,为孩子们提供童年陪伴、励志教育、心理健康疏导、健康知识科普等多种形式的精准关爱志愿服务,切实关心、促进乡村儿童健康成长。
下午,实践队为孩子们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童心筑梦,航空报国”主题实践活动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知识问答、制作航模、教唱爱国歌曲等互动小游戏和发放奖品奖状,以亲身实践和寓教于乐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孩子们的创新精神和爱国精神,团结、教育、引领广大少年儿童努力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挥汗青春,情润乡田
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号召,实践队来到兴国县程水村,跟随程水村党支部钟书记走进农户家中,围绕乡村发展情况同村民进行交流访谈。他们了解到当地的民生民情、农业生产现状、村庄经济发展水平后,便开始思考青年该如何以青年力量为乡村发展注入动力,该如何立足自身未来发展助力国家建设,以青春赋能激荡国家发展的澎湃春潮。
实践队深入田间协助村民劳作,通过收割、打谷、风选、分离、翻晒、储存等工序完成了稻谷的夏收工作,在实践中学习到了农业知识。傍晚,村民热情邀请实践队队员来到家中喝茶、拉家常的画面和谐温馨。在躬身力行中,实践队切身感悟乡村振兴现状与发展,乡村振兴的美好期许和建设祖国的坚定信念,在每个人心中悄然发根。实践队员魏宝琢说:“我们应当砥砺践行不怕苦、能吃苦的精神品格,肩负青年挺膺担当,用奋斗助力乡村建设,让青春之花绽放在国家最需要的地方。”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青年:“青年兴则国家兴,中国发展要靠广大青年挺膺担当。”在本次暑期“三下乡”活动的文化熏陶和精神洗礼下,国际教育学院“筑梦”实践队将励志赓续红色精神、胸怀凌云之志、练就过硬本领,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争做时代的追梦者、圆梦者,以奋斗的底色和务实的行动在筑就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中谱写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