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教育】马克思主义学院赴石鼓村开展“一线课堂”走访活动
为了深入贯彻江西省教育厅《关于组织开展江西省高校思政课“一线课堂”活动的通知》精神,2021年4月10日,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师生前往万年县陈营镇石鼓村开展“一线课堂”走访活动。聆听一线故事,感悟脱贫攻坚精神。
走进万年县陈营镇石鼓村,立即被整洁的乡村小路、富有书香气息的檀树文化中心、具有宽阔广场的老年活动中心、重建的乡村戏台、修缮一新的方村宗祠包围着。截至2020年,村内49户贫困户已全部脱贫。“脱贫攻坚是一场必须打赢打好的硬仗,是我们党向全国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在石鼓村的脱贫攻坚战中,第一任第一书记蒋宇家离石鼓村只有5公里,车子一年里却开了2万5千多公里。第三任第一书记胡循挚以及工作队员为了49户贫困户尽早脱贫,常年驻守在村子里,及时帮助贫困户解决困难。因病致贫的贫困户方增雄说:“过年了,胡书记还没回家。”家里丈夫和儿子都因病去世的贫困户姜正英更是眼含热泪说:“今年冬天很冷,扶贫工作队从自己家里拿来了被子给我盖上。”五保户方永西说,“党的政策好,扶贫干部一心为老百姓解决困难,生活才好。”因残致贫的方爱腾是一个很有思想的80后,他把自己想靠养殖脱贫致富的想法告诉了胡循挚,获驻村工作队大力支持,带他到各地考察先进经验,引进了现代化养殖业,形成了产业化发展,找到了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万年县陈营镇常务副镇长柴世和、江西省自然资源厅驻石鼓村第一书记胡循挚等介绍了石鼓村在党的扶贫政策支持下,采取了完善基础设施、土地平整、光伏发电、大棚养殖等产业化发展措施,在社会保障方面,贫困户家庭享受“两不愁、三保障”的政策支持。此外,设立贫困村自主创业基金、助学基金,坚持“扶贫扶志”、“扶贫扶智”的理念,举办“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感恩奋进”活动,评选出“奋进之星”、“孝道之星”。这一系列举措,使得石鼓村的面貌焕然一新,实现了从贫困村向美丽乡村的转变。五年来,在驻村干部和陈营镇党员干部的共同努力下,石鼓村探索出了一条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文化扶贫的创新之路。
在座谈会最后,胡循挚说到: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要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着力推动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等的有效衔接。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亲历者、见证者和参与者,自己感到非常荣幸和自豪。希望将扶贫精神更好的发扬和传承到今后的工作中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应有的力量。
通过脱贫攻坚的一线走访,师生们对当前的脱贫攻坚状况有了深刻感悟,跳出书本,真切感受到了中国农村脱贫攻坚取得的实效,也深切感受到脱贫攻坚胜利成果的来之不易。8年扶贫,背后凝聚了广大扶贫干部的青春和汗水,更是“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脱贫攻坚精神的生动写照。
王闪闪同学说:同石鼓村村干部座谈以及深入贫困户家庭探访,我感慨万分。他们对待基层工作的态度值得每一个人学习。在基层工作中,只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才能获得群众的支持和认可,才能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这次调研让我的心灵得到了升华,政治觉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对我以后的工作和学习都有很大的帮助。
周智灵同学说:通过这一天的石鼓村调研,感受到了扶贫干部身上强烈的责任感,他们不怕困难,迎难而上;同时我也感受到了优越的国家政策和制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
张佳璐同学说:今日到万年县石鼓村进行脱贫攻坚调研,我的感触极深。为扶贫人员的无私奉献、忘我工作而感动;为贫困户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而感动。村民们朴实无华的语言,体现了他们对党对政府的感谢之情。脱贫攻坚精神不仅为中国精神的弘扬筑起了一座新的精神丰碑,而且成为推动新时代中国战胜一切风险挑战的重要精神动力。
常青老师说:“小康不小康 关键看老乡”,关键在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通过对石鼓村脱贫攻坚精神的实地调研,深切去体会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坚持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党的初心使命。
刘建华老师说:通过对万年县陈营镇石鼓村脱贫攻坚的走访及实地调研,与扶贫干部及脱贫群众的座谈,深刻感受到了脱贫群众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增添了自立自强的信心勇气,党群干群关系明显改善。使我更加深刻的感受到,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吴娜老师说:今天来到石鼓村调研,收获很多,感触很深。通过驻村书记的介绍,我们了解到党和国家的脱贫攻坚政策是全方位的,这些政策也体现了脱贫攻坚中“不负人民”的精神,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体现。
此次石鼓村脱贫攻精神调研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的“一线课堂”活动的重要内容。师生们通过走访一线样本、聆听一线故事,对“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积极融入岗位大舞台、社会大课堂、群众大熔炉,在实践锻炼中积累智慧、施展才华,在搏击风浪中增长才干、成为栋梁。